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阙里宾舍,曲阜,山东,中国

阙里宾舍

阙里宾舍位于孔子故里,右邻孔庙、后依孔府,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宾舍拥有175余间儒家文化特色客房(设总统套间、豪华套房、商务房、标准间、单人间),温馨舒适;容纳500人的餐厅(内设大餐厅及8个宴会单间)可以让宾客一边品尝孔府菜,一边欣赏古乐舞表演。另有国际会议厅、古乐舞艺术团、贵宾室、“金钥匙”、商务中心、商场、书店、棋牌室、歌舞厅、酒吧、美容美发、按摩室、医务室等服务项目及设施,是一家集住宿、宴会、会议、商务、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挂牌四星级旅游饭店。

曲阜是圣人孔子的故里,座落着与北京皇家建筑同等规格的孔庙和孔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曲阜要在与孔庙、孔府仅有一巷之隔的地方,兴建一座现代化的旅游饭店。设计师戴念慈为这座尚未诞生的建筑,酝酿了一个别致的雅称:阙里宾舍!

这个项目遭到了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孔府的近旁,搞新建筑是否一定会破坏历史文化环境;其二,满足现代人需求的旅游设施,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是不是互相排斥的;其三,中国传统建筑的旧形式,与现代建筑新科技,能不能结合在一起呢?
在质疑声中,甲方提出三条要求:一、新建筑的东面不能高于16米的鼓楼,西面不能高于10米的钟楼;二、邻近孔庙和孔府的北、西两堵墙要保持原样;三、新建筑的外表形式要与孔庙孔府相协调。

毫无疑问,设计要在特定地点、特定环境、特定条件和特定服务对象的制约下,进行的特定设计。它的难度不言而喻。戴念慈和助手傅秀容,迎难而上。他们来到现场勘察。
现场是孔府原有的喜房。杂乱的民居,与堂皇的孔庙、庄穆的孔府已经形成极不和谐的反差。改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只在于新的建筑该是怎样才合适呢?戴念慈已经确定了他对新建筑的设计原则:把新建筑淹没在孔庙孔府的建筑群里,甘当绿叶、甘当配角。

因地制宜,宁愿保守一点,这是建筑师的初衷。保守又不放弃创新,这是建筑师的追求。
作为现代旅游饭店,不能高出10至16米,意味着只能建造两层楼;它的建筑体量,也不得不化整为零,分割为若干零碎的小块,以与孔庙孔府的体量尺度保持一致。于是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四合院这一传统民居形式,与孔府孔庙的大格局求得和谐。作为新的四合院,要避开旧四合院采光朝向较差、起居不便,隐秘性不够等等弊端,而以变通的手法,利用回廊构成几重庭院,安排了150多间具有现代化生活设施的客房。三个院落,既没有“坐井观天”的狭窄,也没有“大而不当”的空旷。院中精心设计了水池、石柱、石凳;此外,在客房通道处,留足共享空间。

屋顶的设计更能是显示建筑的本质。建筑可以没有墙壁,但是不能没有屋顶。为了减弱新旧建筑间的反差,在屋顶的设计上选用传统的灰瓦坡顶。坡顶有生动的天际线,能生发乡土情、亲切感,并与孔府相吻合。使用灰瓦,拒绝闪闪发亮的琉璃瓦,也是为了不与孔庙抢颜色。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多种灰瓦屋脊,为这座新建筑铸就一种虚实、明暗、层次多变的“中而新”格调。

门厅的设计异常精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匾额,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宾至如归”的旅游饭店的服务理念。

大厅内,中央地面是一尊鹿角鹤的仿古雕塑。两侧是书画名家赵朴初和吴作人的墨宝,楼上展陈的《六艺图》瓷板壁画和以孔子生平为题材的仿汉线刻,完美地将书画雕塑与建筑装饰融为一体。大厅二层跑马廊的两侧,一纵一横有两段栏板,一边是八面铜锣,另一面是四面铜锣。它的构思独具匠心。

大厅顶部的重檐歇山式十字屋脊,更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个典范。它巧妙地采用四支点的正方形伞壳,并对这种扭壳结构不加掩饰,将它特有的形式美和光影变化的表现力,用作内部天花。四周山墙,不用传统的山花板,而用富有中国韵味的花格窗。这样,既减轻了屋顶的自重,也美化了外观,改善了大厅的采光,没有了传统建筑屋顶部位阴暗的缺陷。

分别以八种乐器和八种兵器为壁饰的文厅、武厅的公共空间,设计者大量采用从汉画像石到清慈禧太后的御笔、跨度近两千年的碑拓与书画,让置身于宾舍中的每个人,都对中华古老文明引起不尽的遐思。

高级套房内,古色古香的家具,圆孔的木格屏风,还有抽屉拉手和壁灯采用雕漆盘这样新颖别致的细节,无不令人赞叹设计者的智慧和灵气。

孔子一生重视礼乐。阙里宾舍是国内唯一以儒家文化为特色的主题饭店。古乐舞表演,是阙里宾舍向所有宾客奉献的赏心悦目的精神大餐。“民以食为天”,孔子生前强调:食不厌精。向游客提供美味佳肴,也是弘扬孔子文化的一个方面。

坚持独立思考的戴念慈,具有从善如流的博大胸怀。像灰浆勾缝这一类的细节,都会征询大家的意见,以求尽善尽美。启用紫红色灰浆勾缝,是杨廷宝大师的建议。瓦是灰的,墙用青砖、白粉。再用红色勾缝,显得典雅、朴实。

戴念慈曾经说过:慕孔子之名而来到曲阜的人,大多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因此,阙里宾舍不宜强调商业气氛,不宜追求珠光宝气、富丽堂皇。典雅、朴实是整座建筑的主调,它理应是民族的,同时又是现代的。

1985年,阙里宾舍落成了。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回答了往日的种种质疑和非议。面对成功,戴念慈依然是那样清醒。他说:“我自己的实践经验是,一个建筑设计获取一时的褒奖并不困难,难的是像孔庙那样,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一座建筑的永久生命力,不只是体现在它的外观和硬件上,戴念慈追求建筑的永久性,他认为更多的要体现在建筑所营造的精神环境及它所蕴藏的文化底蕴里。
阙里宾舍在曲阜城的位置


阙里宾舍平面

阙里宾舍全部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